今年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30多年前,鄧小平同志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開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使改革開放的巨輪打破堅冰,揚帆起航。當前,我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改革正處在攻堅期和深水區(qū)。重溫鄧小平同志改革開放思想,對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事業(yè)推向前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解放思想是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前提。我國的改革開放,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yè),必須打破思想僵化,突破傳統(tǒng)思維定勢。回顧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在每個重要關口,鄧小平同志都以非凡的膽識和科學的態(tài)度,引領解放思想,沖破各種阻力,他旗幟鮮明地支持“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打破了改革的僵局;積極倡導“不爭論”,排除“姓社姓資”的干擾。他在南方談話中指出,“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礈柿说,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實踐證明,沒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不會有改革的突破,就難以把改革開放事業(yè)推向前進。
重溫鄧小平同志的改革開放思想,我們就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實踐發(fā)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我們要勇于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破除妨礙改革的思維定勢、行為習慣和路徑依賴,大膽地試,大膽地闖,自覺地用新思路、新辦法解決發(fā)展中的問題,從實際出發(fā),從基本國情出發(fā),從人民群眾利益出發(fā),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改革。
二、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改革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fā)展的經濟體制。鄧小平同志曾指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這一論斷,不僅從解放生產力角度,打破了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藩籬,而且揭示了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的客觀要求。
重溫鄧小平同志的改革開放思想,我們就要堅持以改革解放生產力的思想,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應該看到,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改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改變,發(fā)展仍然是第一要務。與此同時,支撐我國發(fā)展的要素條件發(fā)生深刻變化,深層次矛盾凸顯,必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激發(fā)市場主體活力和經濟發(fā)展內生動力,進一步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
三、“三個有利于”是判斷改革得失成敗的標準。改革得失成敗如何判斷,關系到改革的推進!叭齻有利于”標準的提出,為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武器。正是有了這個標準,激發(fā)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改革動力,那些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經濟制度才成長起來。
重溫鄧小平同志的改革開放思想,就是要敢于破除妨礙推進改革的思想觀念,堅定不移把改革開放事業(yè)推向前進。當前,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需要改的多是難啃的硬骨頭,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前所未有。我們要做好承受改革壓力和付出改革代價的思想準備,對黨和人民事業(yè)有利的,對最廣大人民有利的,對實現黨和國家興旺發(fā)達、長治久安有利的,該改的就要堅定不移改,這才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國家和民族負責。
四、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30多年來,從設立經濟特區(qū)到沿海、沿江、沿邊開放,從單向引進來到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從被動接受國際貿易規(guī)則到主動參與制定國際經貿規(guī)則,我國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大幅提升。實踐證明,只有對外開放,才能有效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我國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的外部環(huán)境。
重溫鄧小平同志的改革開放思想,就是要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zhàn)略,努力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要改革涉外投資管理體制,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對外投資由審批制逐步改為備案制。放寬投資準入,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yī)療等服務業(yè)領域有序開放。進一步擴大內陸沿邊開放的基礎上,構建“一帶一路”開放新格局,推動與周邊國家基礎設施互聯(lián)互通,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yōu)勢。
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階段,我們重溫鄧小平同志關于改革開放的重要思想,就是要充分認識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和重要性,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將鄧小平同志開創(chuàng)的改革開放事業(yè)繼續(xù)推向前進。這應是對鄧小平同志最好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