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醒目的“勤儉持家”幕布前,4000余件文化生活老物件統(tǒng)一碼放在朝陽文化館前廣場上,吸引了眾多市民駐足參觀,從這些老物件中他們追憶著各自的難忘歲月。
▲ 一大早,文化館文化志愿者全體總動員,以“螞蟻搬家”的傳遞方式,將收藏的老物件搬到館前廣場上進行展示。
▲ 沈大姐是館藏6000余件老物件的總管家,她將這些“寶貝”逐一分門別類,登記造冊。
兩名捐贈者將自家使用過的大水缸抬到展示現(xiàn)場,老物件收集自1996年開始,不少熱心市民踴躍捐贈。
▲ 展覽現(xiàn)場,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參觀,細數(shù)著他們兒時用過的物件、玩過的玩具,講述著記憶中的故事。
▲ 志愿者們把一件件承載著時光記憶的老物件手手相傳, 表達出要將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傳承下去。
▲ “勤儉持家”展覽展示了百姓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用品,內容涵蓋工具、櫥柜、燈具、家電、農具、衣帽、辦公用品、玩具等20多個種類。
▲ 上世紀七十年代用過的補襪子的襪板、納鞋底的撐子,打家具用的刨子……訴說著當年“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節(jié)儉生活。
▲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黑白電視、錄音機,也曾經是一家人用勤儉節(jié)約積攢下來的錢,才能買下的“奢侈品”。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句曾經熟悉的口頭禪,恐怕很久沒聽過、更沒說過了吧。而見證這口頭禪的補襪板、舊鞋帽,如今又去了哪里?
3月3日清晨7點半,近百名朝陽區(qū)文化館的文化志愿者,“螞蟻搬家”一樣,陸陸續(xù)續(xù)用了近3個小時,將文化館老物件工作室挑選的4000余件文化生活老物件碼放在了文化館廣場上。名為“勤儉持家”的主題展覽就此開始了。
沒有特別的展臺,工具、櫥柜、燈具、家電、農具、衣帽、辦公用品、玩具等20多類老物件,一件件擺在地上,如同一個個老人,一坐下,就說起了故事。
“當年布票有限,提倡穿戴要樸素,節(jié)約用布,鼓勵大家‘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庇^眾謝先生看著這堆“破爛兒”說,小時候外衣壞了都要補,長大些,小了的衣服就穿到里面做襯衣用,剩下的下腳料再用縫紉機按照不同顏色做成小孩穿的衣服。還有這襪板,除了補襪子用外,有些人新買的或新做的襪子,也會在穿用之前用襪板給襪子提前補上個襪底和襪頭,襪子穿的時間就長了。“現(xiàn)在大家穿的襪子破了,直接扔掉換新的了,在以前,都要縫補!
展出的老物件大多數(shù)是從收破爛兒的人手里買的,也有老街坊們捐獻的。已故的文學家張中行穿過的皮鞋、使用過的爐子,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二八自行車,七十年代的大鋁盆,八十年代流行的蛤蟆鏡、錄音機等等。這些昔日難登大雅之堂的“破爛兒”,雖遠夠不上文物的級別,卻喚起了人們對過去生活的追憶,更成為社會發(fā)展的見證。
一名多次把自家的老物件捐給文化館的蔡先生,也來到了現(xiàn)場,他指著自家送來的搓衣板說:“這是我奶奶七十年代買的,捐的那天上午還用過!辈滔壬貞,這個搓衣板前后經歷了他家四代人。在這期間他們家先后更換了四臺洗衣機,由于使用搓衣板能夠洗掉頑漬,老人還是習慣使用搓衣板洗衣,雖然搓衣板中部已被搓平,但這個老物件一直被他們家視為珍貴家物。
還有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參觀,指著自己兒時的玩具、書籍等物品講述著記憶中的故事,把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傳遞給下一代。一位80后留言:“雖然并未經歷過這些艱苦的日子,但通過展覽展出的普通日常生活用品,仿佛時光倒流,回顧先輩們?yōu)楹笕说暮萌兆幼龀龅呐蛫^斗,我們要好好珍惜現(xiàn)在所用的!
朝陽區(qū)文化館館長徐偉介紹,希望通過舉辦“勤儉持家”主題交流、展示活動,喚起每個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將老輩人艱苦奮斗、勤儉持家的傳統(tǒng)美德繼續(xù)傳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