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7日20:35 來源:新華網(wǎng)
新華社北京6月17日電 題:讓每一個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溫情——人口較少民族在脫貧攻堅大潮中的奮進故事
新華社記者沈虹冰、翟永冠、王炳坤
在寧夏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無論是全面小康、脫貧還是現(xiàn)代化,一個少數(shù)民族也不能少。各族群眾是一個大家庭,要攜手并進!
在脫貧攻堅的決戰(zhàn)戰(zhàn)場上,我國總?cè)丝谠?0萬人以下的28個人口較少民族,包括珞巴族、獨龍族、毛南族等,正在通過一系列的幫扶政策以及勤勞的奮斗,堅實地向小康邁進。
翻越貧困的大山
走進距雅魯藏布江不遠的西嘎門巴村村民貢桑家,宅居的小樓充滿民族特色,現(xiàn)代設施齊全,生活條件令人艷羨。
西藏林芝市米林縣羌納鄉(xiāng)西嘎門巴村位于219國道旁,前往雅魯藏布大峽谷景區(qū)必經(jīng)此地。受益于精準扶貧、小康村建設等政策,當?shù)胤隆⑿陆ㄗ》,實現(xiàn)了自來水入戶、人畜分離等,村民生活也邁上新臺階。
多年來,門巴族群眾聚居地自然條件差,老百姓貧困程度深。但在脫貧攻堅的大潮中,門巴族的干部群眾奮起直追,終于告別絕對貧困。
向著夢想的生活,就要堅決翻越貧困的大山。
在廣西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下南鄉(xiāng)下塘村,搬遷戶譚廣田坐在新居門前,望著遠處的深山,心中恍若隔世——住在山中不通路不通電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今年56歲的譚廣田,守著大山過了大半輩子。而他91歲的父親譚運日,在50多年前到鄉(xiāng)里趕過一次街后,再也沒下過山。
這代際相傳的貧困,如同抬頭就可見的大山,橫亙在譚廣田面前,阻擋著他邁向幸福的腳步。
幸運的是,精準扶貧來了。按照政策,譚運日可以享受到易地扶貧搬遷,同時還有產(chǎn)業(yè)獎補、低保金、高齡補貼等一系列的政策疊加。
與貧困斗爭了一輩子的父子倆,終于完成了從貧窮困苦到幸福生活的跨越。
不只是老譚,近年來,環(huán)江縣累計幫助1880戶毛南族貧困戶實施危舊房改造,同時幫助2356名毛南族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并逐步就業(yè),徹底拔掉窮根。
“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2019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給“直過民族”、云南貢山縣獨龍江鄉(xiāng)的鄉(xiāng)親們回信,祝賀獨龍族實現(xiàn)了整族脫貧,鄉(xiāng)親們?nèi)兆釉竭^越好。如今,獨龍江全鄉(xiāng)千余戶獨龍族群眾全部住進了新房,草果、獨龍蜂、獨龍牛、獨龍雞等特色種植養(yǎng)殖產(chǎn)業(yè)遍地開花。
獨龍江鄉(xiāng)孔當村村民孔志強這兩天正忙著田間除草,望著自家的草果地,他笑吟吟地預測,以前最高年收益7萬元,“希望今年行情好,再多掙上幾千元”。
在奮斗中綻放“幸福花”
推開客棧窗戶,遠眺怒江大峽谷,高黎貢山的“皇冠山”和“石月亮”景觀就在眼前。“我們這里背靠高山、前臨懸崖,是難得的‘風水寶地’!眮喺湫θ轁M面地給客人介紹。
亞珍是云南省怒江州福貢縣匹河怒族鄉(xiāng)老姆登村村民。老姆登村坐落于碧羅雪山半山腰的較緩坡地,是怒江大峽谷最理想的觀景位置之一。
正因為如此,在怒族語言里,老姆登的意思是“人喜歡來的地方”。
雖說寓意美好,可交通瓶頸與景區(qū)建設的滯后,讓這里的怒族群眾只能圍著美景守清貧。
那時候,與亞珍一樣著急的,還有怒江州各級干部。如何讓怒江大峽谷這樣的世界級旅游資源不再藏在“深閨”?
建成全州首座機場、修通貫穿全境的交通陸路大動脈、強化營銷“怒江大峽谷”品牌……怒江在變,通了水泥路的老姆登村,也很快成了山外人爭相打卡的“網(wǎng)紅地”。老姆登村干部李仕合說,縣、鄉(xiāng)政府因勢利導,鼓勵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現(xiàn)在全村的農(nóng)家樂、客棧已有22家,旅游從業(yè)人員150余人,去年旅游收入達300多萬元。
在內(nèi)蒙古鄂溫克族自治旗太陽花傳承發(fā)展中心,四五名牧民婦女在制作太陽花。
在鄂溫克族神話中,太陽的化身是一位名叫希溫·烏娜吉的姑娘,她每天將光明和溫暖帶給生活在密林深處的鄂溫克人。為了紀念太陽姑娘,鄂溫克人有佩戴太陽花的傳統(tǒng)。
如今,太陽花已成為幫助當?shù)啬撩衩撠氈赂坏奈幕a(chǎn)品。據(jù)介紹,太陽花傳承發(fā)展中心免費教授當?shù)啬撩裰谱魈柣,累計培?200多名周邊牧民,每日可得收入120元至150元。
在鄂溫克族自治旗的民族文化產(chǎn)業(yè)創(chuàng)業(yè)園,目前已累計入駐企業(yè)192家,直接帶動就業(yè)1000余人。這些企業(yè)努力設計豐富多彩的文化產(chǎn)品,培育出更多幫助致富的“幸;ā。
民族團結(jié)萬事興
清晨,送走了住店的兩撥客人,麻麻門巴新村的農(nóng)家樂老板邊巴占堆才顧得上喝口茶。此時,勒布溝的薄霧正逐漸消散,間間村舍掩映在青山綠水間,依稀可見。
勒布溝地處西藏錯那縣境內(nèi),平均海拔2400米左右,原始森林面積達36萬畝,景色宜人,但這里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日子卻并不久遠。
2014年,勒布溝到縣城的柏油路建成通車。在西藏大力建設邊境小康示范村的帶動下,世代生活在喜馬拉雅山脈深處的門巴族群眾積極培育特色產(chǎn)業(yè)、發(fā)展特色旅游業(yè)。
53歲的達嘎是一名門巴木碗制作人,已經(jīng)做了20多年木碗的他,成為當?shù)孛撠毠缘闹赂粠ь^人,現(xiàn)在還帶著不少徒弟。
“買我木碗的人,大部分是漢族人,還有藏族人和門巴族人!边_嘎笑著說,藏族有諺語“百根柳條扎掃帚、五個指頭握拳頭”,我覺得是團結(jié)向前的力量讓門巴族迎來了四面八方的客人。
“烏蘇里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開千張網(wǎng),船兒滿江魚滿艙……”
僅有5000余人的赫哲族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卻以一首《烏蘇里船歌》為人們熟知。
走進黑龍江省撫遠市赫哲族魚皮技藝傳承人王桂榮的工作室,就能看到各類精美的魚皮畫、魚皮擺件、魚皮工藝品等。
“魚皮制品作為赫哲人的傳統(tǒng)技藝,沒想到在現(xiàn)代社會它還能幫助大家脫貧!蓖豕饦s一邊制作魚皮畫一邊說。
在王桂榮指導下,學徒制作的魚皮畫等工藝品,一件可賣到數(shù)十元到數(shù)百元不等。近3年,王桂榮已累計培訓500多人,不少人因此有了致富門道。
太陽升起時,每個角落都盛開“幸福花”。各民族干部群眾正心手相連戰(zhàn)貧克難,下一站,必將是幸福和美的新生活。(參與記者:陳尚才、黃浩銘、伍曉陽、趙珮然、楊喆、魏婧宇、陳一帆)
相關專題 |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