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昊男
2017年10月14日12:30 來源:人民網(wǎng)-人民日報海外版
何中虎在工作中。 |
“你們中國小麥的品質(zhì)怎么樣?”這是25年前,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中虎在墨西哥和美國做博士后和訪問學者時常被問到的問題。他說:“中國消費面條的歷史有幾千年,但對小麥品質(zhì)的研究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國內(nèi)對中國小麥品質(zhì)家底尚不清楚,更談不上國際發(fā)言權!
小小面團牽扯的是“國際話語權”,回國后,何中虎決定從面條入手,制定我們自己的小麥品質(zhì)標準。色澤、表面狀況、硬度、粘彈性、光滑性、食味……在何中虎領銜的實驗室里,有這樣一份“面條感官評價表”。
在何中虎的帶領下,經(jīng)過對成千上萬樣品的品嘗、分析、對照、檢驗,實驗團隊最終確定了包括蛋白質(zhì)、淀粉在內(nèi)的三項指標!笆裁礃拥拿孀龀龅拿鏃l最好吃”,有了標準答案。
以面條為切入點,何中虎一鼓作氣確定了饅頭、餃子等主要食品的品質(zhì)選擇指標,逐步形成了一套中國小麥品種品質(zhì)評價體系。目前,該評價體系已被20多家育種單位和面粉公司采用。
“小麥是中國第二大糧食作物,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老百姓吃上更營養(yǎng)、更健康的面條和饅頭。”何中虎說。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